您的位置:首页 >美体 >

北影节展映单元策展人沙丹谈选片幕后

时间:2021-09-30 16:21:07 来源:北京晚报

“北京展映”屡创“奇迹”

北影节展映单元策展人沙丹谈选片幕后

作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重中之重,“北京展映”单元的放映自9月17日开启,持续到9月30日,包括《挣扎》《妄想代理人》《镜子》《两生花》等经典影片的展映,令影迷大呼过瘾。对于已经连续担任了6年北京国际电影节“北京展映”单元策展人的沙丹来说,回首本届北影节的选片过程,他感慨一波三折,更欣慰没有让观众失望,尤其是选片中出现了多次“奇迹”,最让他感到自豪。

奇迹

影片数量恢复到疫情前水平

2020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因为疫情的原因,“北京展映”单元的影片数量不到100部,而今年“北京展映”单元的影片数量,已经上升到了300部,放映场次更是高达1000多场,“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。”

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原定于8月14日开幕,但随后由于疫情的原因,组委会宣布延后。面对不测的未来,沙丹当时也感到有点沮丧,但尽管如此,选片团队的工作一点都没有停顿,“正好抓住这个机会,去接收或者邀请更多的好电影。”

奇迹

《洞》跟威尼斯电影节零时差

9月12日,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幕,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·弗兰马汀诺执导的电影《洞》获得了评审团特别奖,并且在电影节上引起轰动。在沙丹看来,按照往年的节奏,这样的热门影片要想能够引进到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展映单元,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来运作,但今年的《洞》不同,早在这部影片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展映的时候,就已经确定下一站来北京,“可以说,这次我们真正做到了零时差。”

究其原因,沙丹认为,疫情是关键因素,目前中国的疫情防控工作做得非常到位,像《洞》这样的艺术电影,也需要考虑到这一点,“在电影节当中放一部影片,不光只是给观众看,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影节产业的推手,让这个影片能够更好地进入到中国电影市场。”

奇迹

天一公司唯一留存电影《挣扎》重见天日

今年9月18日,是“九一八事变”90周年的纪念日,北京国际电影节选择在这一天,向观众展映了天一公司于1933年拍摄的有声黑白电影《挣扎》,提起这部影片,沙丹非常激动,因为这是天一公司目前唯一留存于世的影片。

1925年6月,邵醉翁投资一万银元,在上海闸北横滨桥创办了天一影片公司。上海“一·二八”淞沪抗战后,天一公司因偏重迎合世俗,拍摄的有些影片艺术粗糙,评价不高。邵醉翁改弦更张,请左翼人士创作剧本,拍摄了《挣扎》,一炮走红,成为公司成立以来出品的声誉最好的影片,但不久就被上海租界当局叫停。

影片由早期进步影人裘芑香执导,《挣扎》故事围绕一对农村小情侣惨遭地主逼害,青年含冤坐牢,少女沦为小妾,青年出狱后毅然加入义勇军,最终在战场上牺牲。影片一度佚失,直至2012年,其硝酸基拷贝才幸运地在美国旧金山华宫戏院被重新发现,后由香港电影资料馆接受捐赠并主导修复。

在沙丹看来,《挣扎》这部影片除了它的档案价值、学术的价值外,还有以史为鉴的意义。另外,今年是我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方的110周年诞辰,他也在《挣扎》中扮演一位主要的角色,“我们也借此向他致敬。”

奇迹

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实现“黑转彩”

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“北京展映”单元特设了“特展: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”,选择了《上甘岭》《开国大典》《焦裕禄》等15部经典影片,其中最值得说的就是不久前经过修复,将原来的黑白影像修复成彩色影像的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。

提起修复经过,沙丹很感慨,一秒钟的胶片就是24格,一部电影至少10万格以上,这次修复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逐帧上色相结合的方式,“所有的团队成员没日没夜地干了几个月,才把这部影片完成。”尤其在细节上,花了很大的精力,有时候电脑算出来人物的服装是蓝色的,但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,发现其实那个时代的军服有黄色的有绿色的,修复师亲自手工上色的手法,一帧一帧还原色彩,“工作量非常大”。

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已然成为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热门的电影之一。沙丹认为这样的修复工作非常有意义,不管是年轻观众,还是过去的那些叔叔阿姨们,“走进电影院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觉。”

除了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,另外14部影片也都非常有说头。沙丹透露,当初在选择这些影片的时候,也是费了很大的功夫,用了很多心思。这15部电影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,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。比如《上甘岭》《长征》《开国大典》等,涉及的也是建党百年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事件;而像《焦裕禄》《袁隆平》等影片,片中主人公都非常具有当下的意义,非常贴合时代的主题。

另外,像《开国大典》的导演李前宽,不久前刚刚去世;《秀美人生》中的主人公黄文秀,2019年6月17日不幸去世;《永不消逝的电波》中的主演孙道临,今年是其100周年诞辰。“这些影片也是为了纪念他们。”沙丹说。

奇迹

助推东南亚华人导演“出圈”

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推出了“焦点影人:陈翠梅”的专题展,一共展出了这位马来西亚女导演拍摄的《野蛮人入侵》《爱情征服一切》《每一天每一天》等9部作品。

对于很多观众来说,陈翠梅是一个陌生的名字。为她单独举办专题展,可谓是破格待遇。最近几年,很多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导演来中国内地发展,拍摄了不少精彩的影片,比如《了不起的老爸》的导演周青元,就是马来西亚人。新加坡导演陈哲艺也在内地发展。陈翠梅在北京生活过,会说流利的普通话,她的最新作品《野蛮人入侵》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评委会大奖,这次集中放映她的影片,用的就是“用老片带动新片”的新思路,“不管在马来西亚,还是在中国,都在为这样年轻电影人的未来事业做助力。”

沙丹认为,电影节的展映和活动思路分为两种:一种是为观众找电影,“观众想看什么,我们就给找什么。”相比之下,另一种“为电影找到观众”更加重要,也体现了电影节策展人和团队的眼光和责任,“我们要把那些还不是爆款的电影做成爆款,才真正有价值。”

“电影现在对于中国来说,还是从世界角度来看,大家都非常的困难,但是通过电影节的举办,我们看到电影还是有希望的。”沙丹告诉记者,通过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的成功举办,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国庆档预热。随着《长津湖》《我和我的父辈》等大片即将亮相,市场有望迎来新机。 本报记者 王金跃


郑重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