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>美容 >

《革命者》故事细节经得起检验

时间:2021-07-13 19:21:04 来源:北京晚报

《革命者》故事细节经得起检验

电影《革命者》正在热映,目前票房突破了1亿元。为了塑造一个真实可信的李大钊形象,主创们采用了“大事不虚,小事不拘”的创作原则,在大的历史事件上,影片做到了高度还原,完全经得起历史的检验,而在一些具体的细节上,主创们充分发挥艺术性的想象,在尊重人物性格和当时历史环境的前提下,做了合理化的描摹。有观众表示,“在看《革命者》之前,自己对于李大钊先生的了解更多停留在历史课本中,但是这部影片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李大钊,他仿佛就站在我的眼前,握紧拳头,告诉我要勇敢,要坚强,中国的未来大有前途,我被深深打动了。”

■真实再现墓碑重见天日

影片一开始,就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。1983年,在李大钊三个孩子的注目下,李大钊深埋地下的墓碑重见天日,墓碑上的字重新描红,被大雨洗刷的红色颜料从墓碑流下,为影片定了沉郁悲怆的基调。

“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”,监制管虎这样说道。

1927年4月28日,李大钊惨遭反动军阀杀害后,由于时局混乱,李大钊的灵柩在宣武门外妙光阁一放就是六年,直到1933年4月23日,才被安葬在了香山脚下的万安公墓。

《革命者》中重见天日的这块墓碑,是当时北京地下党组织和群众冒着生命危险,在安葬李大钊时送来的。“这块墓碑是由一辆骡车拉来的,车夫送到以后什么也没说就走了。”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在《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》一文中这样写道。

据李大钊生平事迹专题展文字资料显示:这块碑为艾叶青石质,高183厘米,宽46厘米,厚16厘米。碑首刻有一颗红五角星,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镰刀斧头。碑的正面竖刻“中华革命领袖李大钊同志之墓”几个红色大字,背面刻有碑文。

李大钊家属再三考虑,认为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北平,将这块墓碑树立在李大钊的墓前,可能会殃及灵柩安全,最终决定暂时将此墓碑随灵柩一同埋入墓地,待条件允许时,再重见天日。

监制管虎表示,由于没有留下当年的影像,一开始主创们希望拍摄纪录片风格的片段,来记录李大钊墓碑重见天日的那一刻,但后来觉得这样做不合适,最终选择了现在的方式,将整个过程用剧情片的风格拍摄下来。

■还原陈独秀发传单场景

《革命者》中有一场陈独秀站在新世界游艺场的五楼上向游客抛撒传单的戏,这场戏在之前的很多影视作品都出现过。

这场戏的真实历史是:1919年6月11日晚8时,陈独秀出现在当时北平南城的新世界游乐场。他身穿西服、头戴白帽,西服兜内装得很满,手里提着一个方包,包内装有印刷物品数百张。

当晚,陈独秀与胡适、高一涵等安徽同乡相聚后,到了晚上10时,陈独秀来到五层屋顶花园开始散发传单,随后被捕。

导演徐展雄表示,《革命者》中的陈独秀,不但穿着打扮上都是严格按照当年的文字记载来拍,就是影片中出现的哈哈镜和台球厅,都是“经过了严格的考证来拍的。”

■一比一复制“0001”号绞刑架

《革命者》中的高潮戏是李大钊视死如归走上绞刑架的过程,当年这具绞杀李大钊的绞刑架,如今安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大厅里,被命名为“0001”号。

1950年,中国革命博物馆筹建时,主要负责人之一的王冶秋,心心念念一定要找回它,最后果然找到了,被编为“0001号”。

《革命者》剧组采用了1比1还原法,将这具绞刑架复制。导演徐展雄这样解释用意,“这架刑具,是李大钊牺牲的见证者,没有这场牺牲,换不来我们以后的胜利,也没有后来的新中国,我们现在享受的所有美好生活,都是用革命者们的牺牲换来的。”

电影《革命者》中,李大钊在就义前被剃了光头。徐展雄说,这应是影视作品中第一次真正还原了李大钊被行刑时的形象。李大钊存世的最后一张照片,由当时一名记者拍摄于行刑前,照片上的李大钊被剃光头且未戴眼镜。因此,《革命者》中就设计了剃头、采访和摘眼镜等情节,跟历史真实高度贴合。

《革命者》剧组走进北京大学跟学子们交流时,《觉醒年代》的导演张永新也来观看电影,他在映后表示,自己对影片中李大钊先生家的一架钢琴印象深刻。这架钢琴,很好地展现了李大钊性格的一个侧面。

此外,影片结尾处,革命者们齐声高喊的入党誓词,是1927年10月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,这也是目前所见的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入党誓词。后来的入党誓词经历了数次变化,但不变的是“永不叛党”的忠诚和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”的初心。

■诗意化想象让人物更具浪漫情怀

在“大事不虚”之外,《革命者》的主创们也尽情发挥艺术的想象,在一些细节和角色的设计上进行了合理大胆的推测,让人物更加生动形象。导演徐展雄说,影片中的阿晨和庆子两个角色,就是我们提炼出来的典型角色。“庆子是一个典型,我们想塑造一个在李大钊的引领下,从一个无知小孩成长为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普通人,通过他的视角,去看李大钊是怎么样一个人。”

李大钊完全可以让庆子营救自己出去,但他拒绝了,“就史实层面来说,当时也有很多人试图要营救李大钊,他是有机会的,但他选择不走,选择直面鲜血和死亡。没有一场革命不是用鲜血换来的。在李大钊看来,如果鲜血能够换来革命的胜利,他愿意去死,这是值得的。这正是李大钊的伟大之处。”

报童阿晨是另一个合理想象塑造出来的角色,他们代表的是来自底层的劳苦大众。

片中还有诗意化的想象。有一场戏,李大钊扮成农夫,驾着一辆骡车把陈独秀护送出京。两人在漫天飞雪中一路哼着歌,充满了诗意。在导演徐展雄看来,李大钊和那个时代的革命志士们,身上都有一份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,凭着这股豪情和热血,他们才会毫不犹豫地为革命付出自己的生命。 本报记者 王金跃

关联

《革命者》金句频出 引发年轻观众热议

《革命者》正在热映,影片中的李大钊先生,用“我以我血荐轩辕”的革命豪情和浑身洋溢的青春气息,让无数年轻观众们泪目。“你们要相信,高尚的生活,常在壮烈的牺牲之中”、“试看将来的环球,必是赤旗的世界”、“帮我看一看,革命胜利的那一天,是什么样子”、“我从黑暗中反叛而来,却不属于未来的光明之地”。《革命者》中金句频出,有些来自于李大钊的原话,有些来自于主创们的巧思,但同样都击中了年轻观众们的心扉,引发网友热议。

“以身赴死的的革命者,远比我们想象中伟大,这不但是一部建党百年献礼片,对于年轻观众来说,也是一次反思自我价值的机会。”——晏耀飞

“《革命者》演绎了一群革命者们的青春风华,那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代。不管是陈独秀、毛泽东这样的历史人物,还是庆子这样的普通大众,所有人都是年轻人,他们有理想,有激情。正因为年轻,他们不怕流血牺牲,勇于去奋斗。”——陈飞鸿

“今天,观看《革命者》的确是一次让人清醒的体验。革命先烈们的浴血奋斗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日子和小康生活。我们这些年轻人,应该在精神上接过他们手中的火炬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” ——何帮同

“今天,我们每位中国人都应该好好活着,好好工作学习,这是守常先生等革命先烈用命换来的,也是他们希望看到的。我们要多看看身边的美好,这是我们替守常先生看的。”——焦焦

“《革命者》打破了我们对主旋律电影的固有思维模式,赋予了这种类型片更多艺术性的可能。在时间的倒计时和8个片中人物的回忆交织里,影片再现守常一切为天下人谋的一面。” ——影随茵动

本报记者 王金跃


郑重声明: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;如有侵权、违规,可直接反馈本站,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。
猜你喜欢